【推薦原因】
為什麼你訂下的目標,卻總是沒有達成呢?原因在於你的目標設定錯誤了!設定目標時,需要先拆解目標任務後的關鍵指標,再去細分出你的工作內容,並且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觀察是否有在目標任務上,這樣才能確保你可以完成並且不會離目標太遠。
內容目錄
一、不要光盯著目標
優秀的老闆和糟糕的老闆有什麼區別?糟糕的老闆是這樣定計劃的:你們的銷售目標是XXX,相信自己,只要多努力,就一定會實現;
優秀的老闆是這樣定計劃的:你們的銷售目標是XXX,如果你能做到每天打50個電話,拜訪5組客戶,拜訪過程中,認真完成「五個關鍵動作」,根據之前的規律,你們就有80%的可能超額完成任務。
區別在哪兒?糟糕的老闆為團隊定了一個目標,並分解給每一個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銷售數據是一個滯後的結果,等它出來,除了接受失敗,你別無選擇。這一類數據,我們稱之為「結果性指標」,除了用來分配獎金,它沒有任何用處。
好的老闆同樣是為團隊定了一個目標,同樣分解給每一個人,最大的區別在於——指導每一個人去定義一個可以「達成目標的關鍵行動」。
那什麼是「達成目標的關鍵行動」呢?它們往往具備以下三個特點之一:
- 第一,必定是先於結果出現的動作,比如實現銷售之前,必然要有「打電話」和「跑客戶」的動作;
- 第二,可以主動控制的動作,比如實現一個健身目標,運動量和運動時間可以自主控制;
- 第三,雖無法主動控制,但可以很快看到結果的,比如一個有氧健身計劃中的「身體指標」,我們可以計算運動後達到最大心率75%所需時間,以及維持的時間,來判斷練習的有效性。
這一類動作對應的指標,與目標實現有很大關係,可以用來預判目標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們稱之為「引導性指標」。
之所以大部分老闆定計劃只關心業績,因為「結果性指標」顯而易見,只要動動嘴皮子,不需要動腦子,但「引導性指標」卻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比較,甚至需要專門設計一個。
我們做計劃時,跟大部分「糟糕的老闆」一樣,只分解「結果性指標」:
- 我要在半年減肥12公斤,平均每個月2公斤
- 我要一年背下GRE單詞,平均每週240個單詞……
偶爾我們也會列舉一些行動,但要么沒有指標化,要么不明確這些行動與目標的對應關係。真正的牛人,總是能把他們最大的努力投入到完成目標最關鍵的事情上去,這些事情就是「引導性指標」,也是一個計劃執行的關鍵。
二、找到那個「引導性指標」
引導性指標常常很難發現,原因有三個,首先,它是動態的,人生的不同時期,甚至同一個計劃的不同執行階段,它都有可能不同。
我很早就接觸電商,這個行業的發展很快,一年比得上傳統商業的十年,所以,雖然它的結果性指標永遠是「銷售額」或「利潤」,但其「引導性指標」卻經歷了多次變化。
十年前做電商還叫開網店,從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來,重點的是「產品上架」,這是淘寶的一個「不管上什麼產品,都能賣掉」的特殊時期。此時的引導性指標是「你能上架多少種產品」。
2008年以後,開網店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雖然東西仍然好賣,但進店的客人卻增長緩慢,跟同行一交流,你發現淘寶開始賣廣告位了,流量不再免費,不再按人頭平均分配。好在此時的流量非常便宜,而且仍然有很多找免費流量的方法。此時的引導性指標就變成了「你能引多少流量」。
到了2010年前後,買流量已經成了網店經營常態,你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客人們進店不再興奮地大叫「好便宜」,大家已經把網店的低價視為常態,而越來越多的同行開始把價格壓得比你的進價還便宜。
不過,仍然有一些店不用低價也能賣得好,因為淘寶的搜索算法開始向「商品轉化率」(即所有來的客戶中成交的比例)傾斜,越好賣的商品,給的流量就越多。
「商品轉化率」的地位,相當於線下零售的「坪效比」,商家開始關注這個指標,意味著草根電商開始向零售的本質回歸。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的引導性指標應該是「商品轉化率」嗎?你當然可以這麼看,但它並不是一個好的「引導性指標」。因為「頁面轉化率」是不受你直接控制的,它更像是結果和動作之間的一個「橋樑」,是一個過程中的「觀察性指標」,用來判斷你前期的營銷方向有沒有問題。
找到最好的「引導性指標」,我們還需要考慮其他更前置的、更關鍵的因素,它們通常不會一眼就看出來,這也是引導性指標難找的第二個原因。
三、計劃的關鍵,常常違背你的直覺
一個目標的實現需要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想要找到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必須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因為它是因人而異的,沒有一本專業指南可以提出一個引導性指標,讓人人都可用。
仍然以前面說的經營網店為例:
如果是策劃營銷能力比較強的店家,可以把頁面設計得很有品牌感,或者更有銷售力,那麼引導性指標就是「頁面停留時間、跳出率、廣告點擊率」等等;
如果有供應鏈的優勢,就可以用低價商品引流,那麼引導性指標就是「報名上促銷活動的次數」;如果是產品開發能力強的,可以用不斷「推新」來吸引老客戶,那麼引導性指標就是新品上市的「小範圍試銷數據」,數據越漂亮的新品,資源就可以越傾斜;
如果產品比較小眾,那就只能靠客戶粘性,那麼引導性指標就是「老客戶复購率」;如果產品品類豐富,關聯性強,又有絕對優勢的單品,那麼引導性指標就是「購物車關聯購買比例」;
一個流量從進入淘寶,到最終在你的店裡買單,中間要經過無數個動作,只有將其一一分解,再與自己的核心優勢和所要的結果相對應,再挑出幾個最適合的動作進行最終PK,你才能最終確定那個「關鍵因素」。
引導性指標常常是違背直覺的,最容易想到的,往往不一定是最好的。
在一份「消耗熱量」為目標的健身計劃中,大家很容易想到是「運動時間」,而忽略了「運動強度、運動方式、體重」這些因素,如果你是一個有點經驗的健身者,那麼「引導性指標」一定是在後者中尋找「關鍵因素」,設計成相關指標。
一個目標比較高的投資計劃,勢必導致高風險投資品種佔比就很大,它會導致目標實現的「不確定性」變大,你執行的重點就變成了:平衡風險和收益的關係— —但它對應的「引導性指標」是什麼呢?
這就是找到「引導性指標」的第三個難點:如何將一個關鍵因素變成一個可量化的指標——我特意用高風險投資這個很難量化但必須量化的目標來舉例。
四、你和「知行合一」之間,只差一個簡單的動作
投資專家為此設計的指標是「收益風險比」。
簡單說,如果某一個投資品種未來一年的最大上漲空間是30%,下跌空間是10%,那麼它的「風險收益比」就是1.3*0.9=1.17。
一個風險大於收益的品種,量化下來就是「風險收益比」低於1,一個無風險投資品種(比如理財產品、信託計劃)的收益風險比大約為1.06,因為市場無風險收益率目前為年化6%。
那麼,你在製定一份15%的投資計劃時,要對其「投資組合」進行「收益風險比」的預測,務必使其高於1.15。
在執行時,還要定期測算手上的投資品種「收益風險比」,剔除低於1.06的品種,減少較低的投資品種,增加較高的品種,並保持大部分品種的「收益風險比」高於1.15。
什麼?你問我怎麼確定「收益風險比」,這正是投資的核心能力啊,買賣股票操作傻子都會,「為風險定價」,這才是成功的投資者必備的能力。
總結一下這三個指標在執行中的關係:引導性指標(執行的重點是什麼) → 中間觀察指標(需不需要調整方向) → 結果指標(有沒有完成任務)
越複雜的計劃,越需要一兩個明確的量化指標,它就像是一個槓桿,連接「知道」和「行動」,達到「知行合一」,並在計劃與執行之間,搭建一條長度明確的橋樑。
而整天盯著目標的人,最後反而離目標最遠。
文章資料來源為【FESCOAdecco】,版權歸原發布單位所有,TC彙集整理,若有不妥之處歡迎來信說明,經審查將立即下架,本文章部分內容為TC創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unsplash
TC Summary
- 目標設定時,也要注意「引導性指標」,也就是最關鍵要執行以及注意的指標。
- 針對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執行目標。
- 要找到關鍵字指標,就需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
- 設定目標後,有實際的作為也是關鍵之一。
《延伸閱讀》
TC的IG上會有更多相關職場成長懶人包,立即追蹤不錯過任何成長機會!
想持續接收到最精華的文章,可按這裡加入 TC Incubator的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