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夢巨人02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說:決定未來的是你自己!《吹夢巨人》給予的成長啟示

對於許多人來說,一幕E.T.的手指與男孩指尖輕觸,代表彼此心意相通,背後則是輛腳踏車橫過星球的畫面,是一幕經典,也是眾人回憶。
其中的腳踏車再度出現在最會講故事、也是同部片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與著名兒童文學家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合作改編的真人電影《吹夢巨人》(The BFG)中。
雖與迪士尼合作,風格卻大相徑庭。
史蒂芬‧史匹柏鏡頭下的《吹夢巨人》,沒有微言大義,也無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
結尾時可能還在你的想像之中(為不爆雷,省略結局說明),可是卻有一種讓人享受到娛樂與思索挑戰的內斂感。
這是一個跟作夢有關的故事,講述的卻是友情與克服困難的情節。
在小女孩蘇菲(Sophie)生活的世界外,還有一個巨人國,
其中最矮的巨人BFG迥異其他吃人巨人,還會收集好夢,用長長的小喇叭吹進小朋友腦袋裡,讓想像力飛馳。

英雄的存在是靠惡棍而生,也是跨越恐懼的「橋樑」

矮巨人與蘇菲的相識,卻引發吃人巨人的貪婪,但也意外誘發出矮巨人的勇氣,
為了保護蘇菲免於被吃掉,而展開一連串計畫,製造了一個夢說服了英國女王,派出軍隊與其他巨人格鬥。
膽量過人的蘇菲影響了膽小的矮巨人,性格互補下,最後攜手完整了彼此的不足,也深化了兩人的人生價值。
「我想這是我最有耐心的作品。」這是史蒂芬.史匹柏接受專訪時透露的心聲。
在這部充滿溝通與對話的影片裡,讓我們顛覆一下思緒:
當英雄當道時,惡棍的存在是跨越恐懼的「橋樑」,也因為對邪惡的好奇心,更能讓自己克服內在的不安。
在今年史蒂芬.史匹柏為哈佛大學畢業生演講時就直言:
「愛、支持、勇氣、直覺,這一切都是英雄的裝備,但英雄還需要一件東西:
英雄需要用來征服的惡棍。你們十分幸運,這個世界充滿怪物。
種族歧視、同性戀恐懼、種族仇恨、階級仇恨、政治仇恨與宗教仇恨。」
他表示,自己年幼時,因為猶太人身份而遭受到霸凌,但他卻用好奇代替恐懼。
史蒂芬.史匹柏認為:我們(惡棍)必須藉由彼此的聯繫來尋找「我們」,相信我們是同一個部落的成員,
對每一個靈魂發揮同理心。但確保這種同理心不僅是你的感受,讓它成為你採取行動的動力。

世界很複雜也很簡單,看你什麼視角去看它

這意味著參與投票、和平抗議、為無法發聲者或發聲卻遭忽視者挺身而出。
如果是為了服務他人,請盡可能讓良知大聲疾呼。
其實,這就是他這部真人電影鏡頭下,不喧不鬧,企圖用最單純孩子眼光去洞察這個看似複雜卻簡單世界視角。
有趣的是,小女孩蘇菲的英文名:Sophie,原意正是「智慧」。
有了智慧,讓她儘管年紀小小擁抱勇氣,卻與膽小卻善良的矮巨人,一同打敗愛吃肉的巨人們。
「老少配」不是英雄,卻在同理心下互相對抗不公。
其實,我們的生活也是。
我們不是英雄,常常還會是工作累到不行的狗熊,偶而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社交不適應感,還會跑出來鬧一鬧,搞得自己真的像是來自外太空的人類。
儘管如此,史蒂芬.史匹柏還是提醒我們:決定真的未來是自己
所謂的好萊塢式美滿結局是什麼?好像沒有特別的公式與答案,
但像E.T.或者劇中女孩蘇菲和矮巨人一樣有著初衷一面,
充滿想像力,用智慧克服人生難題,定位出屬於自己的「角色定義時刻」,至少是一條最短的路!
原文出處:經理人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