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企業股市兩極 新上市上櫃IPO能否突破

SaaS企業股市兩極 新上市上櫃IPO能否突破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股票市場啟動)

 

台灣今年上市上櫃IPO指數發佈 IPO市場備受重視

指數成分股中多以新興產業、明星類型產業

或具成長潛力的企業為大宗 如生技類股等

目前最新1期指數前10大成分股為億豐、台灣高鐵、

中裕、藥華藥、精測、王道銀行、康控-KY、神盾、台數科與英利-KY等

完整版報導點此閱讀

 
 

而中國今年的IPO熱潮 也似乎比以往來得更猛一些

小米、美團點評風潮還沒過

映客、今日頭條、寶寶樹、拼多多、找鋼網、同程藝龍等都在計劃IPO

再次刷爆人們眼球

 

大批明星企業潛力股投入市場 讓疲軟的股市為之一振

不過在股市的另一端 部分已上市的SaaS企業卻在糾結堅守還是撤離的問題:

IPO後時代不如預期的資本和成長空間、嚴峻的盈利和現金流壓力、

投資者大量減持拋售以及民眾對「新經濟股」心理價位的偏低

都加深著他們對當初選擇的質疑…

 


 
 

從上市到撤牌 資本始終是內在驅動

 

回想起中國當初上市這步棋

很多SaaS企業掌舵人依然覺得自己沒有走錯

近10年 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大批資本魚貫而入

不過大小玩家也如過江之鯽 

能借助IPO將自己推向資本前端

是拓寬資本渠道和展現自身實力的絶佳機會

何況 

上市的光環不管是對強化行業影響力 還是增加品牌公信力 都百益而無一害

早期投資者也希望藉此渠道回籠資金 早日抽身

 

在中國金融監管收緊 資本寒冬真正來臨的2017-2018年

一些自我供血能力不足且帶「燒錢」屬性的新經濟公司更是急於借IPO之手

實現新渠道輸血

而門檻較低 費用較少 模式又相對靈活的新三板

點此觀看相關報導了解新三板

很快成為中小型SaaS公司上市的首選陣地

 

在推動「新經濟企業」發展上 中國因勢利導 提供了利好政策支持

比如今年年初 

證監會發行部就曾醞釀為雲計算、生物科技、人工智能、

高端製造等行業開闢IPO綠色通道

個別實力雄厚的「獨角獸」企業符合相關規定

還能享受「即報即審」的政策優惠

這在少則一年兩載 多則數年的IPO排隊週期面前 簡直是意外之喜

 

上市不是理想的「敲門磚」 

不過通過股權融資為企業發展募集資金 的確可以減少一線市場的錢荒焦慮

比如上市後的捷視飛通、金尚互聯、侖谷科技、北森等雲服務企業

都曾借助掛牌定增 為自身發展集資

只不過IPO在廣開渠道的同時

也加強了對企業股權稀釋、盈利能力、融資途徑等的管控

遇上經濟環境低迷 依然難免雙向承壓

 

據《新三板雲計算2018年度策略》公開的數據顯示 截止去年10月底

中國登陸新三板的雲計算企業共459家

數量並不算少 不過多數深陷高增長低估值的價值窪地

造成這一現狀 與股市紅利稀釋、新三板受眾相對較窄有關

也與雲計算新經濟股收益不夠驚艷 很難吸引到大批短期投資者有所聯繫

加上近兩年A股、港股低迷

資本對新三板市場和二級市場未來的股市行情預期更不大樂觀

進一步加劇了新三板企業的發展困境以及股票發行延期認購的氾濫

 

資本補給後勁不足 加上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

部分新三板上市SaaS企業逐漸萌生撤牌的念頭

比如人力測評雲服務商北森雲

有消息稱:今年3月北森已提交撤牌申請 目前其股票處於停擺狀態

 

因為經營戰略調整、資本補血不足、公司發展等原因

走向IPO又撤離IPO的遠不止北森一家

據Wind資訊透露

2017年全年國內有709家新三板公司終止掛牌

而此前的2016年只56家 2016年僅為37家

2018年上半年 有數據可考的已有超過350家新三板企業摘牌

 

比起摘牌的決絶 

部分雲服務企業選擇調整業務結構 孵化新經濟增長引擎 實現突圍

比如2010年上市的三五互聯

在雲服務成本居高不下、軟件產品只占整體營收收入不到4.94%的情況下

三五互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轉向了遊戲產品

目前遊戲業務營收1.29億 占整體營收近40%的比重

 
 
 

為何國內外SaaS企業上市呈兩極分化?

中國部分主板、新三板的SaaS企業處於價值窪地

這是否意味著SaaS企業本身投資價值不高

通過上市這條路實現資本和規模的同步擴張根本行不通?

 

顯然不是

 

對比國外 中國發現:

納斯達克最搶手的牛股

很多就來自Salesforce、ServiceNow、Workday、Zendesk等雲服務商

其中 Salesforce、ServiceNow在2017-2018年間的股價一路飆升

股票漲幅在50%乃至60%以上

 

部分轉型雲計算的企業

比如Oracle

在業務主力向雲業務遷移過程中 得益於萬億級市場前景和華爾街投資者的賭定 

市值突破 2000 億美元 股價大漲近 11%

雲計算這支新經濟股的魅力可見一斑

 

此表格自搜狐文章截圖

以上來自納斯達克2018-7-10當日數據股票市場數據 僅做參考

 
 

既然如此

為何國內和國外SaaS上市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待遇上天差地別?

 

從雲業務自身條件看

因為SaaS不同於傳統封裝軟件 無法靠一次性付費集和高客單價取勝

加上重度依賴未來持續付費價值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SaaS企業 前期都有高投入、低產出的風險

不過同時

SaaS企業的高增長率、產品高毛利率(一般在60%以上)、低邊際成本優勢也很明顯

雙方上市後格局呈兩極分化

與SaaS模式本身多少有關聯 但多半與以下因素有關:

 

市場成熟程度

歐美SaaS市場早於國內近20年興起 

發展到現在 市場已經相對成熟

SaaS的接受度、普及度、付費意願都較高

而國內SaaS市場雖然處於高速發展期 依然在市場開發和教育的中後期 

前期盈利能力受限 股票價值自然容易受到資本市場的低估

 

品牌的市場影響力

有公開數據表示:

銷售自動化領域 Salesforce以35.2%的市場佔有率在全球遙遙領先

國內雖然也湧現出愛尚理客、紛享銷客、紅圈營銷、銷售易等CRM爆款產品

但單品的市場佔有率、銷售額、全球化程度等顯然和Salesforc不在同一體量

對於前景和實力並重的資本方來說 極少輕易下注

即使下注 分散到各階梯玩家也不會太多

另外

單個品牌的市場影響力越大 壟斷程度越高 

擠兌其他競爭對手 搶佔市場制高點的可能性也越大

在此情況下

以利益為導向的資本方 更願意押寶頭部玩家 尾部玩家相較就比較沒戲唱了

 

資產規模

簡要對比國內外SaaS企業 尤其是上市SaaS企業

中國不難發現兩者在市場估值、資產規模上的顯著差異

以中國SaaS獨角獸理才網為例

成立於2014年的理才網以daydao PaaS平台為核心

孵化出SaaS HR、SaaS CRM、SaaS OA、SaaS SCM等一站式雲服務產品

並同步開拓海外市場

2017年32億元估值在業內已相當矚目

而同樣是SaaS HR出身的Workday 市值接近280億美金

 

此表格自搜狐文章截圖

Salesforce納斯達克2017-2018年部分股票歷史數據

 
 

盈利能力 也是引發資本方態度質變的一大要素

目前國內一線明星SaaS企業營收尚在千萬或數億徘徊

而國外收割數十億乃至百億美元的大有人在

如Salesforce

2017財年、2018年財年營收分別為83.9億美元、104.8億美元

差異化體量的競爭導致資本市場熱度的鋭減

 

經濟環境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以及貨幣政策、貿易方針等的變動

國內外對投資越發謹慎

不過國內金融監管收緊 投資理性下行 導致股市所受影響更為明顯

 
 

最後

SaaS、PaaS在內的雲計算產業依然是未來的大方向

加上目前國內SaaS市場處於上升期 擴張速度較之傳統套裝軟件高出不止10倍

2017-2021年複合增長率維持在40%以上

(源於IDC《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

總體來講 市場前景依然可觀 借助IPO實現「補血」或擴張也未嘗不可

根據分析 daydao、UCloud、QingCloud等有計劃IPO

只不過在嚴峻的現實面前 這群後來者更謹慎 上市週期也隨之拉長

但筆者有直覺:

在前線融資遇冷的情況下 越來越多的實力派賽手將走向IPO這條路

 
 
 
 
攝影:Alessio Lin來自Unsplash/  文章來源 搜狐, 鈦媒體APP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來信告知,相關資料馬上下架。
 
 
 

 
 
《延伸閱讀》

・SaaS公司發展的核心思維工具

・五個心法 SaaS教父教你如何成功融資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