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裡,我被問過的問題中,「從學術到商場,碰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應該可以排到第三名。你大概要問我,第一、二名是什麼?好吧!第一名是「你為什麼回來台灣?」,第二名是問的人期待我苦笑,所以我也苦笑以對的「薪水少很多吼?」。至於第三名的問題──最大的挑戰,答案應該就是思考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了。其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 80/20 法則。
那是我進麥肯錫的第二個專案項目。事情按部就班進行得很順利,重要的分析和報告都完成了,終於邁入尾聲。經理因為很早之前就排好的假剛揮揮衣袖閃人。反正就只剩些收尾和檔案轉交的工作,合夥人也拍拍我們肩膀說:「放心!不會有事的!」
不會才有鬼…
會議室裡,我一面整理檔案,一面和同事討論布魯克林有什麼不錯的 Brunch,打算週末帶家人去吃。至於合夥人,他正在跟客戶的策略長開號稱是最後的確認,但據說就是聊天培養感情的會議。
過沒多久,合夥人開門回來了,比預計的時間快得多。我暗自想著:「哈哈,太好了!剛剛的對話,應該就是『一切都OK嗎?』『OK啊!』『對成果滿意嗎?』『很棒!』──所以也沒法講太久吧!」
「客戶的執行長想要看一些新的市場分析。」合夥人連坐都沒坐下就宣布噩耗,然後接著說:「明天下午前就要!」
有一就有二,無三不成禮。合夥人看著我說:「這麼好的學習機會,就交給你來弄吧!」
從以前在醫學院當實習醫師時,我就很悲情的特別旺──我值急診就會忙到翻,還會有快破掉的動脈瘤;值外科手術房就會很容易有急診手術開刀開到吃早餐看日出。所以,只好認了怨不了誰,不然怎麼辦呢?
合夥人走出會議室之前,還不忘記轉頭叮囑了一聲:「要評估的品項還不少,你記得80/20就好!」
「噢!當然!」我想都沒想就反射性地應和著。
在顧問界,80/20 簡直就是刻在石頭上的十誡,神聖不可違逆、深深烙印在每個人腦海裡的信條。凡是有人講到80/20,就必須要用脊髓反射用力地點頭。但是,對於剛踏入商場的我,這大概是被我歸類到神主牌類型的準則中,睥睨一切的超級無敵第一名──百分之二十的因素決定了事情百分之八十的發展──聽起來很有道理,似乎實際上也是這麼回事,可是要真的拿起來應用的時候,通常腦海裡都是浮現……
「なに?!」(什麼?!)
到底哪些東西是神奇的百分之二十咧?如果我知道的話,我也很想 work smart 啊!何況,醫學出身還念了一個很宅的博士班的我,潛意識裡當然都還是只有百分之百!不然,下次試試看找個醫師跟病患說「噢!腫瘤我幫你切了百分之二十,但是你的病應該好了八成了哦!」這不上水果日報,我輸你!
言歸正傳──原來客戶正在開發一些新的服務和產品,各部門加起來算算有十幾二十個,想要叫我們幫忙估算一下每項未來預期的營業額和成長率,當作決定投資優先順序的依據。真是好險!就是做個預估成長模型嘛!還好我在研究所有精實的經濟學訓練,應該難不倒我!
當然,事情從不會這麼黑皮。因為是新的服務嘗試,即使放眼整個業界,相關的經驗和數據也不多。努力奮戰了幾小時之後,還是缺了一些細節的假設,到處都找不到。連想要看看其它產業有沒有一些稍微有點像的例子可以當參考,都沒有辦法有根據做得很精準。
在公司裡,大家都對新進人員千叮嚀萬交代,當事情花太久時間時,那一定是做的方式有問題,請大聲呼救!我趕緊拉著旁邊的資深同事,把我的演算模型給他看,霹靂啪啦地說起我短缺的資訊,請他幫我想想去哪兒找這些東西。
他轉過身,不疾不徐地說:「這種預估,你的誤差範圍如果是 100%,你就是天才!」
別鬧了!我知道你很幽默,可是現在趕時間我笑不出來啦!
「我是說認真的啊!別再浪費時間找那些微調預估數字的資料了!」
我不敢相信我的耳朵──誤差 100%,這是一個科學家的奇恥大辱啊!講出去,我研究所的同學不笑破肚皮才怪,從此我會被貼上「沉淪於黑色企業的科學家」的標籤,永劫不復。
「你冷靜點──退一步想想,你覺得你算出來是 5 萬還是 6 萬會對於客戶投資的決定有任何影響嗎?連這些產品是 5 萬還是 10 萬也一點都不重要!」他肯定看出我處於一個極度驚嚇的狀態。
「重點是告訴執行長這是 5 萬、500 萬、還是 5 億的產品。」
現實的決策,不論是國家的政策、公司的投資標的、甚或是個人的生涯規劃,迥異於科學研究回朔性的探討,面對的都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除非搭時光機去未來一趟,否則沒有人能夠有 100% 的掌握。再厲害的人、能做到最好的狀況,也就是走向一個正確的方向,然後持續地根據情況做微調。
所幸,大方向的決定,如 80/20 法則所說,取決於少數的關鍵性的因素。而這關鍵的 20% 其實並不難找出,只要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改變最後的決定嗎?」
過去當顧問時,難免會碰到客戶猶豫不決的時候──該不該進軍一個新的市場、要不要做出某項組織架構的改變、是不是要併購某家公司。十次有七、八次,討論到最後的結果會有點像這樣子──
「所以聽起來,您覺得需要先回答 XYZ 這 3 個問題,才有辦法決定。」我們這樣總結著。
客戶點點頭:「對啊!這 3 件事都會影響之後的業績成長速度」
「了解! X 的確挺關鍵的。那我們如果設想 Y 和 Z 的結果組合,可能有以下幾種情形,在這幾種情形下,我們的決定分別會是怎樣呢?」
「唔…其實好像如果我們確定 X 這件事,我們想要獲得的策略優勢就有了,大方向應該就可以確定。不過之後可能得根據 Y、Z 的狀況調整一下之後執行的細節。」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耗費大量心力想要回答的那些的問題,其實也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卻還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在找尋各種蛛絲馬跡。我們想找的,也許早已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平撫內心焦慮的解藥。然而解藥從來就無法外求,只存在一念之間。
有人說,80/20 讓人們可以做事省力些,但是對我來說,真正的意義在於提高行動力。
學術的研究也許花兩年去回答一個問題,但是商業或現實的決策也許只有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時機稍縱即逝,確定大方向後就得放手去做。
是的,只抓大方向,沒有辦法估算到所有的事情。但是,躊躇不前也許仍然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或許還多了些錯失機會的自責與懊悔。
人生無法重來,沒有完美決策這回事。想買演唱會的票,要不上網,要不去超商,沒人保證搶得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只站在門口猶豫網路還是超商購票機會比較高,肯定是一張也沒有的!
文章轉載自:CRO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