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大倫,擁有5次創業經歷,研究所時期參與TIC100全國創業競賽,以「皮特拉寵物旅遊」創業題目獲得全國首獎,從此開啓創業的不解之緣。 愛跟朋友分享許多創意的鬼點子,更愛與朋友一起把點子付諸實現。基督教是信仰,巴菲特是心中最欣賞的偶像,家人與朋友是生活的重心,錢從來不是選擇做事的第一考量。 目前是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在新創事業圈從事育成工作。
10多年前,我曾試圖將研究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創業上,也具體去做了,其結果就如同我所說,不是工具有問題,而是評估的成本相較利益而言不划算,同時根本錯得離譜。當時,我為了一個20萬的投資案,很認真地思考、分析、精算可能帶來的現金流與相關成本,在花了將近兩週評估出NPV與IRR後,有一種心滿意足的快感。然而,真正去做了之後才發現,效益完全跟我設想中的不同,事實上我根本沒有從那個投資中賺錢,而是大大賠了一把。
那時候我驚覺,過去我在大學與研究所受的會計、財務相關訓練,其實都隱含著一種假定的前提,就是「資源充沛」而且「數字無誤」的情況。也就是說,按照公式、邏輯、定義去計算的數字結果當然正確,但真正的創業現實則是,那個數字本身就不是「穩定可預期實現的」。
換句話說,商學院教育的基本邏輯不在於「開創」,而在於「經營」,你有相關營運數字,叫你用會計邏輯紀錄,同時編列報表,那麼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做得到;接著你把這些數字,交給學財務的學生去分析,寫報告,他也做得到。但是,如果你要他們去思考,怎麼把這些「數字」從無到有弄出來,這可能就會難倒一票人。
很多專家教授絕對知道如何從2到3,但你問他如何從0到1 or 2,他可能還是可以回答得出來,但真正去做可能就會發現落差很大。說個故事跟大家分享。南投竹山有個非常有名的民宿叫天空的院子,它的主人叫何培鈞,我們同一所高中,所以我都稱呼他學長。
10年前,天空的院子還是一個破爛的百年古厝,當時培鈞學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它,然後毅然決然的貸款1,500萬買下,接著與自己的醫生表哥古孟偉,兩個人就這樣捲起袖子,自己開始動手翻修。那時候他只有一股傻勁,覺得台灣有這麼美,具有百年文化歷史意義的古厝,竟然就讓它這樣荒廢在山裏,著實可惜,但自己手邊沒錢,跑遍了10多家銀行就是沒人肯借錢給他,因為大家都認為他瘋了,為什麼要花錢買一個根本沒有經濟價值的古厝,當然也相當於認定他還不起這筆錢,因此吃了好多次閉門羹。
他告訴我,做這件事之前,也曾經回學校去跟時任系主任的教授討論說:「我想去山上把文化找回來。」系主任愣了一會兒,然後反問他:「我看你要不要先去做一下SWOT分析?」培鈞學長則用堅定的語氣答道:「不用分析了,因為全部都是劣勢跟威脅。」老師不禁大笑說:「那你身上有錢嗎?」他則大聲回答:「完全沒有。」
然而他沒想這麼多,因為他心中有一股熱烈的執著,為了保存這台灣美好的百年價值,同時希望未來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件事,因此他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強烈創業慾望,最終終於感動了某家銀行經理,將貸款給了他去圓夢。翻修完畢後,戶頭所剩無幾,同時,營業第一個月,營收八千多元,但要繳六萬多元的貸款,甚至隔兩個月後還收到催繳通知,若不還錢就要面臨查封拍賣的命運。那時候,他拼死命的寫信,「每天」規定自己要寫15~20封信給各地政府機關、中小企業,同時一個人帶著精美的介紹DM挨家挨戶拜訪,一步一腳印的開拓民宿業績。
最後,他的事蹟傳開,感動了南投縣文化局長,於是局長帶著馬修連恩與其工作同仁,一同入住了天空的院子,馬修連恩甚至為這美麗的民宿寫了曲子,用「天空的院子」作為CD專輯名稱,最後入圍了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從此天空的院子知名度大增,何培鈞學長開始被許多媒體採訪,吳念真、陳文茜、天下雜誌、商業週刊、各大媒體電視台蜂擁而至,開始大量散播傳遞何培鈞傳奇的創業故事。
我永遠記得培鈞學長在演講中提到的一段話,大意是說,當他心中充滿著堅定的理想與熱情時,從沒想過失敗,只想著要用盡一切方法活下來,縱然現在回頭看是很冒險、很天真,但如果從頭來一次,他還是會這樣做,堅定為著自己人生最想完成的夢,拼盡一切去實踐它!
好,故事說完,讓我們來試著推想一下,如果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商院學生、老師們來做這件事,會有什麼流程?或許就如同文內系主任所說的,要先寫份計畫書,評估一下SWOT、五力分析、市場調查,透過行銷邏輯來做STP,接著擬定行銷4P,然後用Biz Model Canves建立商業模式圖,分析一下自己未來可能需要的關鍵夥伴、資源,接著針對自己預設的目標客群設定自己的價值主張,然後思考自己銷售的通路與顧客關係維持的方式,最終編制出未來五年度預計的損益表與現金流量表。
我必須說,這些思維邏輯都沒錯,但很抱歉,即便你想得再仔細,等你真的去創業就發現,怎麼完全跟想像中的不同?沒錯,這就是創業,預期的情況跟實際情況落差甚大,這就是「創業」!而且,即使我都把話說的這麼明白直接,也能舉出實際例子告訴你,但我必須說,很多專家學者還是會嗤之以鼻,覺得像是何培鈞這種人成功是運氣好,因為有更多的人因此而失敗,所以不足以作為「通例」來看。
OK,我認同培鈞學長的成功不能視為「通例」,事實上他的確冒了很大的風險,連我自己如果10年前遇上他,要找我共同投資,可能我也不願意。不過,我也想提出兩種反思:
- 為什麼我們需要尋找通例?然後,創業成功的人是否就存在著通例?
- 如果他在沒有條件、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創業成功,你認為是運氣好,那麼,事先撰寫創業計畫書,把所有資源準備到位,就能夠提高成功率嗎?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必須直白說,會有這種問題出現,就是學術圈「必然」會犯的毛病。因為學術研究喜歡去「歸納」整理某些成功要素,然後試圖複製、重複施行這種要素,以期待得到一樣的結果。所以當我們看到某些人的成功,某些企業做了件漂亮的佈局,就會興奮異常的想去探詢人家如何做到?做了哪些事?然後希望從中獲得某種「啟發」。然而商業的現實則是,啟發絕對有,但啟發終究只是啟發,未必有複製的機會與價值。因為,創業的成功根本沒有通例可循,每一個成功個案必然有其獨特的時空背景、條件、機緣等…因素,共同串起一個成功的事件。
換句話說,一個人創業成功就是成功,你可以跟他學習他的思維方式、哲學觀、價值觀,但你未必能複製,或者即便複製了元素,也未必能複製他的成功。這就是創業,你應該將成功視為一個獨立的個案去看,而不是試圖找出一個通例法則,那完全不貼近現實。要真讓我來說,我認為創業的成功,跟創辦人的人格特質有絕對的關係,是那些人格特質導向了某種行為,然後才是這些行為導致了他的成功。
現實的證據就是,同樣是英文老師,有人在校園內教一輩子書,也有人毅然決然離開後建立了電商帝國;同樣賣麵包,有人一家店營業額上億,也有人會賠錢倒閉;同樣開模具廠,有人幹了20年還是模具廠,但有人成為代工之王;同樣開路邊攤賣小吃,有人幾年後成了連鎖店老闆身價上億,也有人還是冒著刺骨寒風擺攤躲警察。
這一切都是「人」的特質使然,跟學會什麼、不會什麼,有沒有準備好,有沒有足夠資源,沒有絕對關係。當然,也就跟有沒有寫計畫書關係更遠了。創業做生意,畢竟是一種「科學」與「哲學」的綜合體,有系統性的知識可學習,卻也有不具系統性的經驗需要建立。
所以,越早期的投資,看的都是創辦人,看的都是團隊,而不是產品或服務。因為人對了,事情就會對;人不對,就算項目再漂亮,市場再大,資源再多,很快就會出現問題。必須直到運轉上了一定程度軌道,這時候高等教育的管理知識才逐漸派得上用場,專家、學者、顧問才能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下,協助團隊邁向更高的成就。
能具有從無到有、從0到1開創本事的創業人非常稀少,那絕對不是受過多少教育、多高等知識能獲得的。唯有靠實際去市場上歷練,經歷無數次挫敗,被嘲諷、被瞧不起、被拒絕,在絕望之下重新燃燒鬥魂,奮勇邁進不畏艱難者,才能脫胎換骨成為創業的英雄。
在我來看,創業人做的真的是「粗活」,不僅一個人要當好幾個人用,也要能經得起捶打還打不死,被打殘了還要孤獨地激勵自己重新站起來,為的就是一口氣,一個證明自己眼光沒有錯的機會。
我無意把創業人捧得多高,但事實就是,他們創業初期遭受的打擊,其實比一般人要多很多,痛苦的程度若沒經歷過難以想像。很多人只看到他們成功後的風光,誰去想過他們去求人時的心酸,過年過節自己一個人焦慮想著下一年度計畫的辛苦,對業績的要求還要讓員工覺得自己沒人性,無法陪伴家人也可能面臨爭執與無奈的掙扎?
總而言之,創業的成功與學歷沒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與在某個領域有多專精未必有關。專業只是創業的基礎,是上擂台的門票,但能在擂台上打多久,就全憑個人本事。許多武術都有招式,但你上了擂台,比的就是實戰技巧與經驗,畢竟你能練,別人也能練,招式都懂,剩下的就是看誰臨場反應強了。
創業,就是這麼一回事,比實力,比臨場反應,也比運氣。成功者,絕對都是獨一無二;但失敗者,卻往往有相同的毛病。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減少重蹈前人錯誤的覆轍,同時避開明顯的錯誤,剩下的,就要看機緣。
「不是看到機會才努力,而是要努力到機會來臨」
這句話是培鈞學長演講時經常帶給大家的勉勵,而我也深信,唯有不斷努力,才能帶來好的機緣。機緣不會從天上平白無故掉下來,天道酬勤,努力不懈,必將帶給你更好的成功機緣。這就是為什麼你需要具有創業家精神,屢敗屢戰,終將能成就自己的一片天。
僅將此文與大家分享,也獻給我敬愛的培鈞學長。
文章出處:Inside
《延伸閱讀》:商院生創業最常見的十大死穴
TC Sharing部分文章由會員上刊,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以文章檢舉或Email告知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