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業-有認知誤區,你需要繞過這三個大坑。
很多內容生產者過去不願意承認——錢是最好的朋友,錢也是最好的標準。
哪怕用戶僅僅付出了一天五毛錢,他都會嚴肅地對待他自己的選擇,這會促使內容創作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從邏輯思維到「得到」,在知識型的內容創業上,羅輯思維趟過了不少坑,我覺得最重要的三個大坑,是大家特別要注意的。
內容目錄
第一個坑:內容創業不是內容創作,你要的是用戶,不是粉絲
內容創業不是內容創作,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後者擁有的是粉絲,而你需要的是使用者。
一個偉大的創作者,無論是演員或者作者,他們都是完全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和表達世界的。粉絲會因為喜歡他,追隨他,進入他的世界。
這就是為什麼小說要寫那麼長,電影要拍那麼長,因為要帶著粉絲進入到他的情境和視角。
但是今天在互聯網上做內容創業,你必須極大尊重你的用戶,他們注意力就是不集中的,他只有很短的停留時間。
這種情況,你怎麼為他提供內容?事實上,以微信公眾號為標誌,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屏閱讀」。
過去,我們是一個字一個字念的,微博時代是一行一行看的,現在我們掃一眼過去看的是手機一屏。
用戶在晃來晃去的地鐵上打開微信看你一眼已經不錯了,你要保證每一屏裡面有金句、有資料、有關鍵資訊。
所以,你的所有節奏,都要適應這一屏的感覺。我給大家舉幾個羅輯思維的小標準:
1、絕對不准出現感嘆號。因為感嘆號是個人情緒,但公眾號裡不可能有人跟著你的情緒走。
2、最大可能不使用形容詞。使用形容詞是你在邀請用戶進入你的心理感受,但是用戶進不去。
3、分段要變得更頻繁,句子要短,不能用複雜的陌生資訊,一定要用熟悉的名詞解釋陌生資訊。
經常看到很多人寫得軟文美輪美奐,最後來一個驚天逆轉。你記得住賣什麼東西嗎?不記得。因為你的注意力已經被消耗掉了。
羅輯思維歷史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當時,有一篇文章在全國的傳播都是過億次的。
我們預料到它會火起來,非常興奮,所有商品提前重新調整,所有最好賣的東西全部調到首頁上來,準備第二天做個大生意。
結果第二天早高峰已經過去了,什麼都沒有發生。
為什麼?後來我得出一個結論,內容流量的高發期,一定是電商銷售的低谷,這是羅輯思維血淚教訓。為什麼呢?非常簡單,因為用戶買東西和用戶看東西,消耗的是同一種荷爾蒙。
當一個非常刺激的內容已經把他當天的荷爾蒙全部消耗完了之後,他們不需要用買東西再來刺激一次了,所以看完就走了。
只有那些從來不賣東西的公號才會去追求什麼十萬+百萬+。真的想做生意的,一定需要一個穩定的、持續的、小步快跑式的流量,這種流量是一個變現的優質流量。
這都是內容創造和內容創業的差異。
第二個坑:做內容電商要懷有敬畏心,你有好創意,卻不一定懂供應鏈
現在很多人還是想去做內容電商,非常好,羅輯思維也是靠這個完成了公司的原始積累。
它能馴化和改變這個公司的基因,你寫每一個字的時候,都知道用戶在對面看著你,電商是變現非常好的一條路。
但是你要懷著敬畏之心,因為我經常去看做內容的電商,最後不是死在內容,而是死在供應鏈上。
現在的內容生產者已經被互聯網馴化得非常好了,但供應鏈是一個非常沉重的系統。當你不能建立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的時候,內容變現就當一個興趣愛好去做好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特別建議,如果團隊比較小,不要做實物電商。因為供應鏈會嚴重拖累你。
創業一旦落實到產品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之所以有那麼「好」的創意,是因為你不懂供應鏈,不懂工廠是怎麼把這個產品生產出來的。
如果你是那個工廠的廠長,你也不能接受這樣一個美好的創意。
第三個坑:創始人也可能是未來阻力,創業初要談好如何拆夥
從一個人到公司化、團隊化,要「一個人要活成一個隊伍,一個隊伍要活成一個人。」
如果完不成第一步,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內容創業者。微信公眾號,要每天更新,準時更新,不能「一個人活成一個隊伍」,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一旦做到第一點就會發現,你的挑戰是後面那句話,很多的內容創業者往往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團隊領導者。
我強烈建議大家創業之前一定要找好你的合夥人,找好之後,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分股權嗎?分工嗎?都不是,是談好怎麼拆夥。
創業公司都面臨這個問題,就是創始人之間的價值是在不斷動態調整的,創始之初最重要的那個人,幾年發展之後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內容創業尤其如此。
比如我在羅輯思維創立之初可能挺重要的,但是慢慢羅輯思維不賣東西了,我就不應該再做CEO,必須把權益放出來,讓新的人能夠進來。
這套調整機制不是說情感上能不能接受,而是必須要白紙黑字來保證用最低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來完成。
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對公司價值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準備好拆夥方案是團隊可以往前走的前提。
原文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