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入性行銷模式的2大轉變,我們熟知的業配文正悄悄不同?

置入性行銷模式的2大轉變,我們熟知的業配文正悄悄不同?

【推薦原因】


置入性行銷在我們生活中可說是無所不在:從好萊塢電影內頻繁出現的各大廠商、冠名贊助的電視節目、業配新聞到各大討論區及部落格的寫手文和興起的許多Youtuber。
這些置入型行銷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是甚麼,在行銷面上又是如何呢?以下會先介紹置入性行銷的定義與方式,接著解析其形式轉變與原因,讓大家知道置入性行銷未來的趨勢以及原因。


 

置入性行銷定義

置入性行銷是指將行銷融入現有的傳播媒介,例如電影、新聞中,利用其原本的流量打造曝光度,且消費者不一定會察覺到,行銷內容與傳播媒介內容也不一定要相關,但若有關聯性對消費者會更有效果。
 

置入性行銷經典案例

電影自然不必講,主角身上的衣服、開的車種與吃的食物都是置入性行銷的一部分;電視節目的名稱越來越長,如滴雞精冠名贊助的鄉土劇等;業配新聞則會用報導形式,除非是內部人員否則要分辨是非常困難的。
有些討論區官方會直接和廠商合作業配,如mobile01的廣編特輯;部落格有許多開箱文甚至無意義堆疊關鍵字的業配文;近年來Youtuber除了傳統開箱外,也發展出使用內容進行置入性行銷的影片,如理科太太、HowHow等。
 

置入性行銷轉變一 :政府法規

目前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薦證廣告有一定的規範,置入文必須清楚讓閱聽人瞭解為置入性行銷;而對於新聞或節目,NCC也有規範,如年代綜合台就曾因違反節目與廣告分隔不清,遭到撤除執照停播的處分。
因此現在的媒體不提供直接資訊,但卻足以讓閱聽眾找到該店家、業配文章清楚放入廠商連結,或是在開頭便聲明置入性行銷。冠名贊助放寬後,許多節目也因此開始冠上贊助廠商名字。
 

置入性行銷轉變二:消費者觀感

常有一句話:「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如今越來越多部落客、新聞媒體與評論家被抓包放入置入性行銷內容,大眾對於所謂「心得文」、「評價文」與新聞報導信任度下降,也越來越能區分出真實與否。
但依舊有許多消費者還是會參考其內容,因此許多廠商仍繼續購買各種部落格及新聞,也讓內容日益重要,如加入瑕不掩瑜的缺點以顯示客觀性,或甚至像HowHow等讓粉絲明明知道是置入性行銷,仍會心甘情願地看完內容。
此外大眾對於太過於刻意的置入性行銷日漸反感,如在電影或戲劇中神來一筆,莫名開始介紹產品或畫面聚焦於產品等,都會使觀眾不滿。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便考驗廠商的行銷能力。
 
本文為TC自產精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抄、複製及建立圖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TC申請獲得授權。
圖片來源:unsplash
編/Hank

TC Summary


置入性行銷指在大眾不一定能夠發現下,透過與產品本身不一定相關的現有媒體行銷。
置入性行銷因法規與消費者偏好,不再積極追求讓消費者覺察不到,而是逐漸轉變為以內容為主,旨在提供良好內容下,消費者心甘情願接受行銷。
 

《延伸閱讀》

 


TC的IG
上會有更多相關職場成長懶人包,立即追蹤不錯過任何成長機會!

想持續接收到最精華的文章,可按這裡加入 TC Incubator的LINE@

 


 
 

訂閱TC Sharing

追蹤TC Incubator

粉絲專頁


IG懶人包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