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生態圈-
每個創業家都要問自己:Why not us?──Skype共同創辦人Geoffrey Prentice
從0到1,有成功經驗的創業家要拋棄過去成功經驗,拋不夠就失敗。──九易宇軒創辦人何英圻
你是規則破壞者嗎?──肯夢創辦人朱平
在任何一個不好的環境裡,總有你最好的位置!──奇想創造董事長謝榮雅
你想解決的問題有多大,決定了你能夠成就怎樣的事業。──Twitch共同創辦人Kevin Lin
創業是跟社會原來的認知或支撐系統斷裂,如果都在邏輯中,只是排序而已。──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
台灣創業生態圈2015年很是熱鬧,資金開始浮出水面了、各項資源陸續到位、創業者面對更友善的環境,但如何將這些資源妥善應用,避免過度集中,將是2016年影響創業圈能否再茁壯的關鍵。
「2015年新創乙未起義,是台灣新創在台灣經濟與社會革命中的一次大起義。將台灣從製造業與資本思維,革命成人才思維,並加速青年創業。」阿碼科技執行長黃耀文曾在去年底寫下這樣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
這股年輕人所帶動的星星之火,由政治起頭,太陽花學運的主張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然而這源於經濟環境不景氣、世代對立的悶氣,透過網路開放透明的快速串連,消弭高高在上的家父長思維。
於是,九合一選舉多個藍綠縣市變天、無黨籍政治素人柯文哲選上台北市長,逼得傳統政治人物走上開放政治之路,試圖搞懂年輕人要什麼,力邀青年領袖當諮詢對象。
舊經濟已不再性感,新經濟還沒來,政治人物終於看懂,要把希望寄託在未來,青年創業無疑是值得著力的方向。說起來,也得感謝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和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當他們以懂得欣賞台灣年輕人的創意之姿,紛紛拿出100億和1億創業基金說要幫助台灣年輕人創業時,牽動了政府和業界大老的神經。
內容目錄
點火:政策鬆綁帶來活水
面對全球創業浪潮,終於在2015年,台灣創業生態圈的資源開始陸續到位。其中最關鍵的,自然是政策及法規鬆綁。「怎麼淪到馬雲、傅盛指指點點,鼓勵台灣人創業?」國發會前主委管中閔在年初說,他更豪氣丟出要將台灣的門牌重新掛回國際創新創業地圖上,由創業拔萃方案點燃創業之火。
回顧當時所拋出三個方向,都已開始發酵,首先,鬆綁法規,包括引進白領專業人才、以創業家簽證招攬國際創業家、用閉鎖型公司保障創業者的彈性股權分配,讓創業者願意根留台灣。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表示,「台灣過去投資早期新創的創投是偉人,下場都很慘!」政府制度造成台灣創投不敢冒然投資,之前有最低股票面額10元的限制,但公司損益平衡的股價也是10元,創投當然只投要上市前的公司。
兩大法規鬆綁立下歷史定位,閉鎖型公司鬆綁股票無面額、可以發特別股、可轉換公司債,讓早期投資有可能獲得高報酬,未來有可能投資人投1元,成功出場時1股50元。證交所董事會也通過資本額20億元以上的創投公司可申請上市,代表創投永續經營的可能,沒有基金急著出場的壓力,創投可以投資一個公司十年。
「如果投資早期是高報酬,創投敢投資,創業團隊能募得到資金,早期投資自然就熱起來了!」 蘇拾忠這樣說。雖然創業者和創投仍在觀望,但已為新創初早期募資開了一道門,預計三年後會逐漸開始發酵,對未來十年更是影響深遠。
第二,為了解決新創初早期資金不足及國際資金跳過台灣的問題,國發基金採相對基金(Matching Fund),投資上限為40%,只要創投投資台灣初早期團隊愈多,國發基金讓利越多,創投最高可獲利八成。目前國發基金已將25至30億投入五家創投基金,包括500 Startups Ⅲ、之初創投本誠創投基金、工研院子公司華美科技創投、TransLink Capital Partners及Infinity e.ventures Asia Ⅲ,這些基金都已開始投資台灣團隊。
第三,打造創新創業園區,台灣新創競技場TSS正式開跑,讓創業生態體系更加國際化,將台灣創業者推向國際,也把海外創業者帶來台灣。
效應:企業投資浮出水面
創投也被這股熱潮影響,受邀參加創業比賽、媒合的比例比2014年高。不過,2015年下半年,縱使有Gogoro、Appier、17、Pinkoi、91APP等較具規模的新創募資案出現,熱鬧有餘,但創投投資的金額和數量卻沒有明顯增加。
真正動起來的反而是企業,對新創的投資比例增加。鴻海投資行動媒體平台XONE、線上遊戲學習系統PaGamO、LBS解決方案提供商勝義科技,聯發科以3億美元成立投資部門聯發科技創業投資,今年已投資EZTABLE和Appier。英業達也動作頻頻,年初成立3千萬的英業達創新育成基金,4月砸下500至700萬元設置快製打樣中心雲豹1號夢工坊,10月也與工研院共同成立超級天使基金。
網路公司也開始透過併購及投資快速建立上下游生態系,KKBOX投資大數據行銷Paganini+。積極轉型為全方位網路公司的遊戲橘子,投資直播平台LIVEhouse.in及微程式。
初早期投資人也開始浮出水面,心元資本持續投資網路新創,阿碼科技執行長黃耀文與三位投資者創立銀翎阿蘭那創辦人基金開始投資團隊。國際資金開始看見台灣團隊,紅杉資本在投資Appier之後,也瞄準投資Pinkoi。台灣創業史上第一次由創業者為創業者量身打造的國際創業活動MOSA,更找來40位對台灣新創有興趣的全球創投與創業者互動。
Quest Venture Partners亞洲社群合夥人陳泰谷說,發現台灣人才最多、有很棒的工作態度、認真努力又有創意,但卻最缺乏舞台和初早期資金。Skype共同創辦人普瑞提斯(Geoffrey Prentice)也因看好台灣新創,9月訪台時宣布旗下Oriente Holdings創投基金正式進軍台灣,投資成長期新創。
經歷2015年下半年的能量累積,創業的熱度及投資的腳步未有減緩的趨勢,2016年看來將是台灣資金爆發的一年。
挑戰:資源是否過度集中
這股敲鑼打鼓式的創業風潮,讓創業活動的盛況前所未見,只是,當台上的講者問起:「現場有多少是創業者?」舉起的手居然寥寥可數,不只疲於奔命的創業者也開始有意識的選擇參加活動,也代表參加活動幾乎都是來看戲的群眾。創業服務者也許可以思考,提供的服務是否真的能符合創業者的需求?
要建造一個完整的創業生態圈,政策和資金到位還不夠,還得包括人才培育、創業育成、創業導師人脈及經驗傳承。若將台灣創業生態圈依照創業萌芽期、想法驗證期、公司初創期、公司成長期這四個階段分類,會發現目前的資源都擠在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大部分的創業活動、計畫、補助以及政策都是為新創公司而服務。
如果把創業者當做潛在客戶的話,可以理解為政府及創業服務者是為了商業模式的需要。南星創速器創辦人朱宜振說,「大家都想要用商業手段搶現成客戶(創業者),但是沒有人去做翻土的工作,培養未來的客戶。」
韓國政府花三年時間建立起韓國創業生態圈,每個角色各司其職,少有資源重複,打群架力拚從寡占大企業過渡到創意經濟。台灣創業生態圈有了過去四、五年的累積,各方資源正快速聚集,政府政策雖美中不足,例如股權募資平台只是變成另一個創櫃板、成立太多不需要的創業空間、計畫補助疊床架屋等,但大致朝往正確的方向,如果能夠打群架,我們雖然未必要追求成為獨角獸,但至少可以放心的走在夢想的路上。
文章出處:創業小聚
TC Sharing部分文章由會員上刊,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以文章檢舉或Email告知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