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台灣的問題,不是因為市場太小,而是應找到核心價值

編按:這幾年,台灣一直在思考產業凋零的問題。也許可能有千百萬個原因需要重新定位與檢視,但是,答案絕非是台灣市場太小,也不是因為缺乏核心競爭力,
而是從文化、生活、教育等累積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這才決定了我們自己是誰。
 
十月中旬,趁香港消費性電子展期間赴港開會,抱著觀察兩岸消長和電子產品變動的好奇,特別安排了兩天時間去看展覽,使我回想起第一次創業時,
正值九零年代台灣電子產業榮景,當時中國大陸仍處於發展初期,而全球消費需求殷切,台灣的天敵鮮少,代工之餘大膽創新,且百家爭鳴充滿活力。
時至今日,我在展區四樓看到一如往昔的台灣館,攤位小也說不上有質感、燈光陳列不在意,對比20年前不能說是退步,只能說面對崛起的中國和後起的韓國,
還真的能看出相對映的進步,而台灣館展區總面積變小,加上冷清的走道更突顯了秋意。其實香港展會這幾年也不好過,隨著中國製造與展會的崛起,
廣交會、上海CES等搶走了部分光采,因此也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只是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國際級都市的規格,比起台灣仍有國際展會的實力。
 
在電子產品極端化發展,兩岸中小企業奮力掙扎下,幾年前遠望攤位時還能分辨彼此,但經過多年光景,台灣展區和產品意象相較於中國展區的品質、
設計、創新的優勢已不復見,若不抬頭看招牌上標註的國家,在攤位大小等相近的條件下,幾乎已分不出高下。
倒是相似條件下,韓國館除了燈光氣氛掌控得宜,整體形象明顯優於兩岸外,參展公司對品牌精神、商品陳列、視覺等面向都普遍有所著墨,
這些軟實力展現最後也著實反映在人流上。看到熱絡的韓國攤位,對如我這種民族主義高漲的台灣設計師而言,真不是滋味,尤其當年台灣電腦品牌揚名世界時,
他們還不知道在哪裡呢!然而時不我與,撇除韓國大集團不談,這幾年,連中小企業都開始遠遠超越台灣,其中甚至包括台灣本來比較擅長的領域,
如小家電、化妝品、紡織服裝等。
 
當我參觀至這個展會最大亮點的一樓品牌區時,眼見廠商正卯足全力做生意,也意識到許多品牌公司背後包藏代工,而共通點盡是中國大陸的廠商。
箇中玄機引人咀嚼,一問之下果然全可貼牌(可指定他們已開模的產品,貼上客戶指定的商標)!但即使如此,這些廠商對於品牌經營的企圖心也值得深究,
況且其中還有不少廠商找了歐美設計師操刀,假以時日或真能摸索出品牌經營竅門。站在一間頗有質感的荷蘭老唱盤品牌櫃檯前,
我忍不住探問:「你們是荷蘭品牌來中國設廠,還是中國廠商買了荷蘭品牌?」因為這幾年見多了中國廠商的豪氣,所以答案其實也在我預料內。
但攤位的設計感和展示方式依然令我覺得應該是有找到好買主,並且得以延續品牌價值。相較之下,台廠在代工盛景時也曾有不少這樣的機會,
但我們不斷和品牌經營錯身而過,從自行車坐墊到運動品牌都有著同樣的故事。而今天主角換成中國廠商,卻看到了更大規模、普遍性的品牌經營企圖。
 
同樣是講求品牌經營,我把場景拉到此行最重要的兩件公事:分別與一家印度晶片公司、一家挪威人老闆在南京設廠的電聲公司開會。
這兩家公司並沒有在會埸內展出,反而租下展場隔壁的海景飯店(The Renaissance)高樓層的一房一廳,並且只在房間門口立了一個小小的招牌,
但任何一個環節卻都非常細緻,從樓下引導接待安排的禮遇至極,再到舒適高檔的房間內喝紅洒、開香檳,加上窗外的維多利亞港無敵海景,離塵不離囂,
一切都恰到好處。然而這種脫離主場的參展模式,除了可以避免接待只想找便宜的散客、打價格爛仗之外,還得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強烈自信,
畢竟幾天的展期能接待的客戶數量有限。以挪威人開設的這家電聲公司speaker為例,產品本身的特性即是要滿足人們聽覺享受,
因此,優雅地坐在沙發上聆聽優美樂聲、眺望海景,聽覺、視覺、味覺等精心安排下,想要不沉醉也難,當然,進一步討論技術和合作就自然而然成局了。
對比會場──多家電聲喇叭廠在嘈雜和互相干擾聲中播放,即使號稱Hi-Fi,但就是怎麼聽都不到位。何況一窩蜂在做藍牙喇叭,
看來模仿的主流品牌商品都同樣是那幾家,數百家的疲勞轟炸下頗令人麻痹。
 
回程再思考台灣產業的問題,雖可能有千百個不同的原因,但答案並非台灣市場太小,我們做自行車、做電腦、做紡織、做機械,產生不少高競爭力的企業,
過去並不局限台灣市場或受其影響。反倒是我們從文化、生活、教育等累積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這才決定了自己是誰,以及要以何種樣貌登場
做出什麼產品和找什麼樣的服務人員。從這次香港的展會中,雖然看到台灣產業凋零的窘態,但我也從企業家二代和一些新創團隊中找到盼望,
他們不再依賴傳統通路的買主下單,這些年輕人認為去香港展太過時,去飯店展覽也太老派,因為他們找到了更棒的用戶體驗方式。
 
原文出處/數位時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訂閱TC Sharing

追蹤TC Incubator

粉絲專頁


IG懶人包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