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跟瘋創業嗎?,不如好好培養自己的創業技能!

 
筆者為 funP/cacafly 共同創辦人楊致偉,為文討論台灣創業瘋的空虛內在,以及該如何踏實的發展創業生態。
台灣創業圈 – 過於喧囂的孤獨
過去兩三年來,全台出現 2000 年以來久違的創業風潮。尤其是一度與泡沫劃上等號的網路產業,在臉書崛起之後重新成為新寵。不僅創業團隊增加,經營加速器與育成中心,舉辦創業論壇、講座與分享會,也蔚為時髦的顯學。就連最高行政長官如院長、部長與市長之輩,也將推動新創事業視為拉攏年輕選民的強效新藥。
政府大聲疾呼創業、編列預算與規劃園區。彷彿推動創業,台灣社會所面臨的經濟成長停滯、年輕人低薪、老年社會、階級對立與世代戰爭等問題,都因為政府搖起創業大旗,從此煙消雲散。
具體作為上,各縣市與中央政府推出各式補助,各半官方組織以創業為主題舉辦各式選拔,各大學也紛紛推出創業學程。雖然主事者多番美意,投入大筆預算與心力支持創業相關活動。但若仔細觀察或親身體驗,便可發現多數補助過程繁瑣、核銷困難與以防弊心態審查團隊等狀況。
另外,本土比賽評審僅少數具近五年內熱門領域的實際經營或投資經驗,論壇少有世界級創業者眾星雲集的場面,大學創業課程多由未具任何創業或實務經驗的學者主導,業界人士灣參與度不足。
最令人沮喪的是,在台灣募資仍難如登月。沒有幾家市值超過一億美金的新創公司(更遑論十億美金市值的獨角獸了)。
在大型國際募資平台或媒體上,零星式出現的台灣團隊,淹沒在一片歐美印度與中國團隊的人海中。世界級創投想到亞洲,他們的目光焦點在繁星點點的中國。台灣完全不在他們的雷達上。創業浪潮在島內看似風起雲湧,但聲浪似乎傳不過台灣海峽跟太平洋。
「與世界接軌,尋找下一個賈伯斯」是極有幽默感的空洞口號。政府一邊喊著口號,一邊推廣全民創業運動。就算長官們立意良善,但執行起來,全被空泛的 KPI 文化綁架,只求數字達標,淪為務虛的表面功夫。
重點提示
過去兩三年來,全台出現創業風潮。儘管登記創辦公司容易,但新創公司夭折率極高。統計上而言,9 成以上的公司都會失敗。成功上市或以高價賣給國際大企業的新創團隊是特例。
在台灣,雖然有政府美意跟年輕人參與的意願,但是創業教育嚴重不足,國際創投也很少來台灣找人。少數有全球經驗的成功創業者已老去或退隱。就算昔日成功創業者有心幫忙,但 80 與 90 年代所積累的 know how 與人脈多在半導體與硬體產業。這些 know how 在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行業,缺乏著力點與共通語言。
有志創業的大學生,應該在學校環境裡充分練習。透過比賽或專題的方式參與實際案子,及早做好技能及思想準備,並調整心態。
想推動創業教育的學校,可請實務界人士搭配學術型教授一起開課,推出強調參與式跟實作式的教學。同時鼓勵學生跨學系、學院、跨校合作甚至跨國合作,並與企業合作組織學生進行短期專案。這些都能幫助學生模擬未來職場生活。
創業方程式:存活率=產品 x 市場 x 團隊 x(投資人+前輩)x 文化
登記公司容易,但新創公司夭折率極高。在不同階段,創業團隊面對不同課題:找到真實存在的市場痛點,提出呼應市場需求的產品方案,找到 productmarketfit,有效行銷,高速成長,找到並不斷調整合適的團隊與組織文化,掌握足夠啟動資金跟後續的營運及發展資金,並在成立數年後仍持續有健康的獲利。
統計上而言,9 成以上的公司都會失敗。創投 Y Combinator(YC)的創辦人 PaulGraham 有一篇經典文章分析新創公司失敗的原因。新創公司就算克服靜摩擦力,達到所謂的 zero to 1。但脫離草創期五年十年後,也常見許多公司因缺乏成長動能變成殭屍公司
成功上市或以高價賣給國際大企業的新創團隊是特例,不是少數。矛盾的是,所有新創團隊在成立時,都必須說服自己:we will survive,否則根本沒有縱身一跳的勇氣。
創業的真實面 – 微笑著咬著碎玻璃,配著鮮血吞下去
創業的過程,如同 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man 所說
『在自願跳下懸崖後,試圖在落地前造出一台飛機。』
所以創業的預設值(default condition)是摔死。媒體或分享會裡看到少數成功創業者侃侃而談產品開發、市場趨勢、募資花絮與管理哲學,甚至 work-life balance,或在創業者臉書上看到五光十色的分享會與派對等,都讓人誤以為創業是種光鮮的生活方式。
新創公司創辦人成為富二代和立志成為富一代年輕人的職捱選擇。但他們卻不知產品延期、市場反應冷淡、成長停滯、收費困難、募資卡關、招人困難,與團隊內鬥都是許多創業者的難言之隱,也是引發年輕創業者憂鬱症的諸多成因。
聯想創辦人的「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管理理念說來雲淡風輕,但要做到,除了需要 relentlessly resourceful 之外,也要有極高的毅力跟強大的資源系統。
創業如職業運動,觀眾、球員、教練、金主與贊助商缺一不可
所有職業運動中,每一個明星球員或冠軍團隊背後,都有一個由退休明星球員組成的教練團跟雄厚的資源網絡。教練團從品牌建立、產品分銷(distribution)、策略結盟到融資,都能給明星們專業的支持。
在新創團隊的世界裡,上市或被天價併購的團隊就是創業圈裡的明星球員。而一個明星球員的誕生,教練以及後勤資源網絡跟球員的天資一樣重要,有時候甚至更重要。
美國從 70 年代以降,歷經半導體、電腦、網際網路等數波創業潮,累積了許多連續創業者及轉型為投資者的老將。在台灣,雖然有政府美意跟年輕人參與的意願,但是教練團嚴重缺人,國際星探跟球團也很少來台灣找人。很多新團隊拿到種子或天使基金,但是在 A 輪融資以及國際市場開發方面顯得欲振乏力。
少數有全球經驗的昔日明星球員已老去或退隱。就算昔日明星球員有心幫忙,80 與 90 年代所積累的 know how 與人脈多在半導體與硬體產業。這些 know how 在年輕人熱衷的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行業,缺乏著力點與共通語言。
中生代台裔世界級球員如 Zappos 創辦人謝家華(Tony Hsieh)、雅虎創辦人楊致遠(Jerry Yang)與 Albert Lin 等有實際創造過十億美金市值公司的年輕創業者,由於早年就移民美國,對台灣的情感較為薄弱。我曾在 2009 年於巴黎 Le Web Conference 邀 Tony 返台,直接被拒。
因此雖然政府砸錢想建立與矽谷新明星產業的連結,但過去十年來本土理工人才仍往硬體代工業傾斜。出國人數劇降,因此除了靠新的留學生引薦外,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反觀大陸,挾著大國崛起的優勢跟 BAT(Baidu 百度、Alibaba 阿里巴巴與 Tencent 騰訊)和小米的全球知名度,積極藉由投資、設分公司與舉辦產業論壇(如 GMIC 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與 TechCrunch Beijing)等方式,與矽谷最核心的網絡建立連結。
放眼島內 35 歲上下的成功創業者或早期投資人,除了以數千萬美金將公司賣給 Nasdaq 上市公司 Proofpoint 創辦人黃耀文與黃耀明兄弟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有經營高毛利、高成長且客戶遍佈全球的國際企業經驗。耀文兄在驚動府院的大作「新創乙未起義:開啟一場改變台灣經濟與社會的革命」中提到應將台灣從「製造業與資本思維」革命成「人才思維」,並加速青年創業。
而培育人才的第一步,就該從大學校園裡做起。讓我們看看美國的創業聖地 ─ 矽谷及史丹佛大學怎麼做。
向矽谷取經 – YC 的史丹佛創業課
去年秋天,全球最具盛名的新創公司加速器 Y C在史丹佛大學推出一門課「How to start a startup」。課程內容涵蓋概念發想、產品開發、行銷、媒體公關、募資、基礎財會法務、營運管理到公司文化建立,以及公司成熟期(第三年後)的經營建議等。
課程安排成十周 20 堂課,每次三小時。策劃課程的 YC 年輕總裁說:「YC 輔導過上千家公司,投資過八百家公司(市值總額三百億美金)。」他們深信 YC 給新創團隊最大的價值,就在於 YC 合夥人們根據長期實戰經驗與人脈所帶給團隊的加值。而這堂課就是他們給新創企業有價值的要點裡,最最基礎的 30%。(全課程中文字幕在此,而資深創業家們所推薦的 reading list,頗有可觀之處)
講師陣容星光閃閃,囊括 YC 創辦人 Paul Graham、總裁 SamAltman、Paypal 幫的 Peter Thiel 與 Reid Hoffman、頂級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的 Marc Andreessen 和 Ben Horowitz、超級天使 Ron Conway 與 Airbnb 創辦人 Brian Chesky 等業界大腕。
每一位都有親手創辦或投資至少一家市值 10 億美金以上公司的經驗。這門課開在資訊系(課號 CS183B),Sam 開玩笑的說:我們的目的是跟Google 與 facebook 搶人,直接教育有可能加入這些大公司的年輕工程師。這兩家公司都給軟體工程師至少 15 萬美金的起薪。Sam 自己 19 歲從史丹佛休學進入 YC 創立公司 Loopt,4 年後賣出
創業教育 – 不只是傑出校友講座
國內大學不容易能開出 YC 這種課。但網路世界無遠弗屆,只要有心,誰都可以上網把這些課程影片跟推薦閱讀看完,甚至做作業並參與線上討論。對於有志走上創業之路的大學生或推動創業的學校長官,我有幾點小小建議:
給大學生的建議
投入一萬小時打好基本功,試作最小可行性產品直接跟市場對話。」所有的明星球員都是從跑步、跳投與上籃練起。對有志創業者而言,有許多 hard skil l跟 soft skill 可以在學校充分學習或練習:
•語言聽說讀寫能力(做海外生意方便)
•實際開發出產品的程式能力(自己有做出產品較不易被忽悠)
•網路行銷工具的使用(做哪一行都用的到)
•基本的財會常識(損益表跟企業估值計算)
•有效率的溝通技巧(產品規格、新聞稿、客戶提案、募資簡報,還有開會技術
•談判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這些能力都可以在學校環境裡充分練習。不管你的主修是什麼,透過比賽或專題的方式參與實際案子(live project),及早做好技能及思想準備,並調整心態,或許可以降低創業三個月倒閉陣亡的機率。
就算沒有創業,這些功夫也讓你理解一流創業者的思路,成為新創團隊甚至大企業裡的明日之星。
順便廣告一下,我協助的時代基金會所推出的創業領袖培育計劃 YEF,除了成為幾十家新創公司搖籃之外,也成為許多企業爭才的人才庫。
雖說創業始終是極少數人的選擇。但是創業家精神心態的建立,以及對未來產業生態圈跟遊戲規則的認識,是 21 世紀專業人士所需的核心技能。
創業家精神,一言以道之,就是挖掘問題與市場需求,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並以最快速度推廣給市場。不屈不撓、以最小的資源博最大的效益與群策群力,都是未來領袖的核心特質。
如果大學能開出以下課程:
•「網路行銷個案及實作」
•「群眾募資實務」
•「growth hacking」
•「新創企業融資案例分析」
•「與創投談判 term sheet 的財務與法律常識」
•「理解比特幣及貨幣系統」
•「美國、歐洲、中國與東南亞電商生態圈研究」
•「移動互聯網個案分析及商業模式研究」
•「20 篇必讀的創業經典」
•「互聯網產業史」
並請實務界人士搭配學術型教授一起開課,推出強調參與式跟實作式的教學。大學同時鼓勵學生跨學系、學院、跨校合作甚至跨國合作,並與企業合作組織學生進行短期專案(市場研究、新產品行銷策略、幫 NPO 進行推廣或群眾募資等等),都是能幫助學生模擬未來職場生活的有意義學習。
希望幾年後看到的創業點子,會因為這些基礎教育在大學落實,而有顯著的進步。
封面圖片:How to start a startup
(轉載自有物報告,原文於此
 
TC Sharing部分文章由會員上刊,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以文章檢舉或Email告知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Close Menu